環保新聞
淺析綠化工程之通病
植物數量過多、種類單調
綠化工程以植物為主,要形成綠化效果,自然是植物為主角。因此,建設單位領導為體現政績,早出效果,就不惜大量資金來加多植物數量,加大植物規格。而設計單位為了工程中標,一味迎合建設方的要求行事,結果導致許多綠化工程在完工后即出效果,五年內出現問題。如某段道路綠化(如圖)所謂的純林種植(樂昌含笑,胸徑5—6cm,行間距約1.1米),上密下空,樹冠相互擠壓,可謂密不透風,大有體現“寬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中密植之真意。林立的主干整齊通透,似乎跟美女穿超短裙露美腿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一路段為入城之門戶,景觀設計不妨采用以下方式:其一、體現道路兩側建筑,則對建筑作統一設計,建筑物前配些低矮花灌木,草花之類,建筑為主景,植物為配景。其二、體現道路兩側綠化景觀,則干脆采用遮擋兩側建筑(建筑破舊,很不統一),植物配置以道路為中心向兩側種植地被、草花、低矮花灌木,高大喬木,體現植物景觀之層次感及道路開闊感。
綠化工程雖多,但綠化植物單調,鄉土樹種缺乏,尤其是鄉土色葉樹。如紹興地區鹽膚木、黃櫨等在本地山上到處可見,也很漂亮,但在城市綠地中很難看到。鄉土樹種與地域文化密不可分,要體現當地文化,可適當運用當地的某些植物,如植物景觀中要表現“龍井茶”文化,所選植物可考慮當地的茶葉樹種來造景?,F在的綠化景觀工程設計中所用鄉土樹種單調,究其原因,至少有二:一、設計師擔心苗木采不到,到時還需更改,有些被動,誰都不愿開這個頭。二、苗木種植戶不敢擅自作主,在沒有確定市場十分需要的前提下不愿冒險。不知何時能有改變?
綠化與硬化劃分欠妥
城市基建大致分硬化與綠化,就如何來合理分配城市硬化還是化綠化很重要。十幾年前寬暢的街道,而今已十分擁擠;十幾年前的高檔居住小區綠化現已嚴重影響采光,更不要說停車位;新建造的不少公園綠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泥痕;新建的許多道路分車隔籬帶被踐踏的不成樣子。這許多現象說明了什么?給我們有什么啟發?綠化設計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一系列問題讓人茫然,是城市規劃、設計過于落后,還是城市發展過快或畸形發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城市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城市的高度壓抑,致使不少大學生主動由非轉農,回到農村。試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有多少真正有充足的時間和閑心漫步在公園曲折的小路上欣賞美景、駐足休息?公園綠地上留下泥痕也就不足為奇。至于道路分車綠帶則問題嚴重,城市街道應以“人”為本,不是以“車”為本,街道穿越是最平常不過的事,踐踏綠籬也在情理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把市區道路以色塊、低矮灌木構成的分車隔籬帶移到城外的某些道路(以行車為主),可能更合理。城區道路設分車隔籬帶宜以高大喬木為主材,林下有必要可植地被植物或鋪以草坪磚、草坪墊,兼起分隔、遮陽、生態等功能。近幾年城市綠地率、綠化覆蓋率已成為評價一個城市總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后,不少地方開始“見縫插綠”使本該硬化的地塊成了綠地,導致車輛通行困難,人為采踏綠地等許多問題(如圖)。
決策者、設計者從眾心里過強
從眾心理曾導致大樹移植風、草坪風、色塊風、外來高價樹種引入風等一度在不知多少城市綠化中瘋狂蔓延。決策者不知浪費了多少的財力和人力。由于決策者、領導者對綠化植物特點的不了解,加劇了從眾心里。歪曲的政績觀又使決策者產生了以貴為好,以貴為美,以視覺為主的錯誤認識。某處一環島(如圖),色塊圖案設計的還過得去,但最好坐飛機或爬上旁邊十幾層的高樓去欣賞,那或許能博你開懷一笑。現為城之主入口,又是今后城市發展的中心位置,面積近9000平方米,該環島面積之大,位置之重要,原本可以做些精品。以我愚見,可做下沉式環島,環島外圍可以鋪設草坪、配以色塊、草花之類低矮植物,內部做些水景,配以燈光。如有必要可融當地文化于其內,使之成為城市的亮點?,F在設計者很擅長制作效果圖,圖確實太美了,也太虛了。如果只是掛在室內欣賞,那也無可厚非。若要談其實效自然也無從談起,要不是告訴你這效果圖是哪個工程的,即使你游遍了整個城市也無法依圖找到已建成的綠化景觀工程,試問效果圖何時能反映真實效果,決策者何時能作出正確決策,設計者何時能真正設計?